跳过正文
Background Image
  1. Posts/

·823 字·2 分钟
庆长安
作者
庆长安
长安的风吹了千年,却吹不走城中沙砾。

安城有很多区,就数我们这最老,区再往下便是社区,几个宅院楼房和学校为单位,便是一个社区。潘先生便是我们社区的教书先生。

潘先生头顶着一缕不多的灰发,深蓝色的衬衫、黑色中山裤和一双和皮鞋,他这一身服饰几乎没有变过,除了傍晚前夕打太极,会换一身白色太极服。潘先生不高,但很有精神,左手夹着书,右手握着泡着浓茶的玻璃杯,走路带风。

我对他的印象不多了,只记得我还在私塾的时候,潘先生曾教过我一二,已是八九年前的事了。潘的年纪很大,只比我奶奶小几岁,若不是我先生,因该称他为老爷爷了。潘先生的脸上总有着奶奶慈祥的味道,同样的,他像一坛陈年老酒,阅历颇深。那会学业遇到了瓶颈,请教潘先生。

你这需要构造,构造两个函数,推出结论,来,我写给你

?潘先生,这怎么想到的。

潘先生笑了笑说,解题就像打拳一样,敌人出什么招,你就能用你学过的招应对他,他怎么来,你怎么去,灵活出招。

我仍一知半解,点了点头。直到上了大学,出来工作,才逐渐领悟潘先生的话。

潘先生讲课声底气十足声音洪亮,就连上下层的班级都能听到先生的授课声。私塾的黑板是可以八方移动的,一次课上黑板卡住下不来,潘先生放下书,双手合力,黑板更歪了,卡的死死的,课后我们上去看,竟生生的把墙中四颗铆钉拔了出来。我们去擦除板书,愣是没用板擦擦去笔迹,最后是湿抹布擦了又擦,四五遍才干净。

潘先生在文学上也有造诣,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应该能与私塾的每位国学老师匹敌,曾偶然间听到国学老师在请教潘先生,我匆匆离去,不知他们在讨论什么,只记得是对古文的看法或是作者的笔法。

毕业后我没有再见过潘先生,听社区的老人说潘先生返乡了,想过赤脚捉大鱼的生活。他说发现在这长安城里,一切都是那么的赶,自己的脚步越来越快却离大地的距离越来越远了,远离了喧嚣,穿上旧式老布鞋,走在绿荫下,看着川流不息的红男绿女,宝马香车他说

那是东坡先生,草鞋竹杖,徐行在微雨的林间…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。

庆国历三一八六年十月,午后于长安一区写字楼

Reply by Email